临近十一月,一年一度的“双11”网络购物节又要来了。
虽然11月11日才是主战场,但是多个电商平台已经启动“双11”预售,以至于网购促销的战火拉长到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倒也符合近年来“双11”促销的变化趋势。
相比于有些低调冷遇的“618”大促,今年“双11”显然要热闹得多。10月24日晚八点,天猫“双11”预售正式开启,“满300元减50元”的补贴持续推出,其老对手京东则主打“满299元减50元”,比双方去年“满200元减30元”的玩法力度有所加大。拼多多、唯品会等“老战友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系列营销活动占领一席之地。
传统佳节也好,营销造节也罢,“过节”总是能让消费者开心的事情。“买买买”带来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创造优惠、提供便利,促进消费升级,提升生活品质,这也是消费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近年来,在诸多商家和品牌方营销鼓动之下,“节日需要仪式感”“消费创造仪式感”“仪式感是生活、爱情、工作必备”“生活和爱情离不开消费”“消费创造美好生活”等一系列排列组合和转换之后,这样的概念公示深深植入消费者心中。于是,最终的效果就演变成了“钱花得越多,节日的氛围和仪式感越足”。
开心是开心了,就是钱包也慢慢被掏空了,甚至逐渐演变成了“过节倒是其次,花钱才是关键”。因此,“过节”也渐渐让消费者觉得 “吃不消”。
在知乎和豆瓣平台上,有不少关于“营销话术套路”“生活中常见的消费主义话术”的讨论话题。许多网友在话题下分享他们的消费故事和观察感受。
例如,商家们都在说,辛苦一整年了,好好犒劳犒劳自己。对自己好一点,总是没错的。甚至有些提供借贷服务的平台说得更直白:轻松取现Xxxxxxxxxx元。一连串的0,要数好多遍。
但是他们没明说,借的钱总是要还的;看似成本极低的小贷,累计利息折算下来一点也不便宜。个人信息换钱看似容易,但是逾期之后的催收手段和信用污点处理起来却相当麻烦。
在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查处的系列案件中,医疗美容和口腔整形矫正服务领域这样的负面营销素材更是相当集中。此前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App推出的十周年营销文案,也总是被人拿出来当反面教材。
再比如,直播间里主播们都在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错过等一年!”
在定点预售、平台满减、品牌会员、主播福利等各种名目的刺激之下,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清晰的选品能力,还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不过即便是这样,仍然免不了“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减了两块五”。无怪乎很多网友都吐槽:“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双11’的套路。”
2021年“双11”前,中消协发布相关提示警示,指出有商家“双11”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采取“先涨价、后降价”的套路,有的设置各种“满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更贵。
不止如此,以为便宜捡了漏,慢慢发现去年囤的货到今年还没用完就过期了,是不是有点扎心了?更扎心的是,没过多久到了“双12”,喜迎元旦春节,或者是品牌周年庆、开播周年庆等时间节点,同款的商品一样很便宜。
还有网友表示,比爸妈更关心自己的,可能就是商家和经营者了。前前后后的营销短信,生怕自己错过了优惠福利。包装上的文案,也在悄然发生一些小小的变化。
一名网友晒图,“为了您的口腔健康”,牙科医生建议更换牙刷的速度逐渐从曾经的“6个月”到了“3个月”,甚至现在变成了“1个月”。
迈向新时期的“双11”网购大促已经走到第十四个年头,电商平台、经营者、品牌方、线上线下媒体资源、经营者、社会舆论等纷纷卷入其中,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商品买卖促销交易,更是整个电商行业乃至网络经济发展的标志性集体活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抓住了消费者,生产就有了目标和方向。不过,生产者和经营者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内卷”还是“互卷”,决不能把消费者简单看成是增长的数字,或者是竞争的筹码。聆听消费者的意见诉求是必要的,尊重消费者的选择,研究变化中的消费趋势也是必须的。
在最近关于张小泉、海天味业和李宁新款服装的舆情风波中,还突显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可以影响和引导消费者,但是不要试图说教消费者。营销虽有度量衡和方法论,消费者的喜欢和信赖是基础要珍惜,别总是想着试图“套路”消费者。
因此,无论在“双11”“双12”还是平时经营中,最首要应该是为消费者持续带来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建议企业经营者们不妨多学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和《电子商务法》,努力做好合规、安全的服务保障,把消费者权益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最后,珍惜和消费者做朋友同心同行的机会,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对抗“碎片化”和“焦虑感”,为消费者品质消费和美好生活增光添彩。(作者:中国消费者协会 汤哲)
责编:马 明
审核:丁中伟